师德师风标兵|何犇:以德为耕,拾获山河

文章来源: 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 更新时间: 2024-12-31 15:23

       执一盏明灯,将无涯的学海化为缕缕春风;擎一段岁月,将恢宏之志点缀在青春的扉页。任教于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何犇以初心为笔,以热忱为墨,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倾洒在教育事业的沃土里,默默耕耘,执着坚守。

       何犇曾于2009年入职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随后在2011年7月正式入职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从教十五年来,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始终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放在第一位,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与耕耘。何犇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兼课程负责人,曾三次荣获校级“优秀个人”荣誉,先后获得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思政教研室获课改人才培养创新奖、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线上教学竞赛三等奖、第二届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三等奖等多项奖项。

趣味课堂,将课堂搬进田园地头

       为了让学生理解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精神,何犇走出校门,到被称为“最美乡村”的小朱湾,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在她的带领下,学生们围绕“家训文化和旅游经济如何使乡村发生巨大变化”这一课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采访,深刻认识到农村的变化及国家政策的意义。何犇走进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研,拍摄了《小朱湾迎风长》理论故事。该故事一经学习强国平台《是这个理》专栏播出,便收获高人气,阅读量达37万余次。这次有益尝试不仅扩展了思政课大课堂,也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典范。

厚植情怀,将服务延伸至社会

       何犇深信,作为一名饱含教育情怀的思政教师,需深谙讲故事的艺术。她在“要讲”和“想听”中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通过精彩精炼的故事,精准传递“大道理”。在"五四"青年运动一百周年时,何犇前往江夏区消防中队,为舍身救人的消防队员们讲述许多“五四”故事,让历史的光辉照亮了消防队员们的精神世界。不仅如此,她也曾带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一行4名党员教师,前往纸坊街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社区工作中可能遭遇的实际问题,深入浅出地引出党的理论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她走出校园,履行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同时,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

守好讲台,用匠心铸就学生成长

       何犇曾说道:“我是一名思政课教师,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党组织培育了我,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这是我的分内事,也是我永远的追求。”每次接手新课堂,何犇总是要强调课程的政治性、理论性、人文属性和育人功能,引导学生与自己一同真信真学真做。

       她一直认为,育人更要先自育,教育学生贵在以身作则的观念。她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会先做到,并公开号召学生随时监督自己,并形成了教学过程中老师、班干、学生三级层级管理模式,实现教与学相互促进。当然,何犇也格外重视教学社会实践。每个学期,她花费大量时间在课内社会实践上,“教学是个良心活,努力让学生有收获,是当老师的本分!”她从不计较自己的付出,根据不同课程定制个性化主题,亲力亲为指导每个教学班十多个小组开展实践活动。

       一桃一李遇故人,一枝一叶皆师恩。育人无数,可得千帆过。阅人无数,何解百日恩。何犇始终与青春同行、与真理同向,将热情化为动力,用道义鞭策自己。前方的道路虽然充满崎岖,但何犇一直满怀初心,坚持不断开辟教学新途径,竭尽全力做好学生道路的引路人,用自己不屈的身躯,为学生们铺下一层繁花盛开的道路。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4/25 11: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