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年的教学生涯中,她一直用最认真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创作团队,在实践教学中,用心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给所有学生表现才能的机会,成为指导学生创作获奖的达人。在创作指导中,她与学生成为朋友,毕业多年在外地工作的学生,回到武汉都会约她聚一聚,在学生们眼中,吴鸿芳始终是那个亦师亦友的好老师。
吴鸿芳2005年进入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担任传媒专业的老师,在一线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了17年。她一直在探索教学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力求把实践技能以最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她挚爱着自己的教育事业,对待学生就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得到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赞誉、同行的好评、领导的褒奖。
“交友式拍摄”促成“交友式教学”
在学生创作影视作品时,她会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合理分工,出现问题及时介入加以疏导,缓解矛盾解决问题。由于专业特殊性,学生们拍摄制作纪录片,时间不固定而且周期特别长,难度非常大。于是,熬夜帮学生共同完成选题策划方案,修改文字脚本,修改编辑小样,审核成片等工作是吴鸿芳的家常便饭,学生在拍摄中经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各种问题,不管多晚,只要他们需要帮助,吴鸿芳都会义无反顾。也正因为她的及时反馈,学生们才会特别信任她,也乐于接受她的指导,学生对待创作和学习也更有责任感。而吴鸿芳指导学生完成的作品屡屡获奖,更是给她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莫大的鼓励,让她感觉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学生作品《你是我的眼》讲述的是武汉一位盲校女老师李娜一心为盲校孩子们操劳,临近中年仍孑然一身的故事。拍摄该纪录片时,学生们扛着机器去到武汉石牌岭街道的盲校,起初学校认为这只是学生要完成作业而拒绝了拍摄请求,然而吴鸿芳没有放弃,鼓励并带着学生进行了大量前期调查,反复修改并调整拍摄方案及主题,她们专业的工作方式和诚恳的态度最终打动了校方,校方终于允许学生团队入校拍摄。最后该影片获得首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节纪实类三等奖并入围第九届半岛国际纪录片节。学生作品《外教和他们的9个孩子》讲述了一对外教夫妇自己有5个孩子,还收养了4个身患疾病的中国孩子的真实故事。学生团队是在报纸上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看到了这篇新闻,按照新闻中的地址,学生们找到了外教夫妇居住的小区,想跟他们偶遇,结果几次扑空。吴鸿芳鼓励学生们遇到困难应该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她带领学生多方打听,终于通过该夫妇同小区的同事的引荐,得到了与这对外教夫妇见面的机会。摄制组通过连续一个月的跟踪拍摄,期间还随这一家人去了恩施一家孤残儿童救助站。拍摄中,学生们既被夫妇俩的大爱精神所感动,也懂得了遇到问题应该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轻言放弃。后来该片获得国际大学生微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
吴鸿芳会把这些实践经历当鲜活的教学案例讲给现在的学生听,每部片子从选题策划到拍摄指导再到后期剪辑,每个环节她都会严格把关,甚至连解说词的一个错字都不放过。吴鸿芳经常告诉学生,纪录片需要创作者跟主人公建立朋友关系,在这样相互交流过程中,能更贴近被拍摄对象。而在片子创作和指导中,她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她也成为了学生的朋友。
因为爱学生所以乐意折腾
在吴鸿芳看来,精心上好每一堂课,是老师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她经常倾听学生的意见反馈,及时做出修改和调整。在一线教学过程中,她乐意“折腾”,一直在尝试“体验式教学”“学界+实验+业界”“专业融合+课程融合”等创新教学模式。课程创新往往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一想到能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体验真实新闻创作实践的乐趣,纵然辛苦,她每每都是乐此不疲。
2018年11月17日晚,在台湾金马奖的颁奖典礼上,电影《大象席地而坐》获“最佳剧情长片”,而让吴鸿芳惊喜的是,代替该片导演胡波上台领奖并发言的,是她2006级的学生,现任FIRST青年影展创投会总监的高一天,他参与了这部电影的制作,吴鸿芳倍感激动和欣慰。同时,她也在思考,如何让在校的学生们体验与新闻热点人物面对面的机会,让学弟学妹们被学长的励志故事所鼓舞。
思考再三,吴鸿芳准备从正在讲授的《电视采访学》课程入手,让学生们与高一天进行视频连线采访。于是,她通过多方打听,辗转取得高一天的联系方式,当时高一天在台湾领奖还未返回北京,吴鸿芳就已经与他预约好了课堂视频连线与学弟学妹们做交流的相关事宜。吴鸿芳指导2016级广电专业学生沈烨冰和邹玥负责采访提问,她带领学生们搜集了高一天的个人经历等资料,了解他所在的FIRST青年影展创投会,花了一周末的时间去熟悉高一天本人参与制作的影片,并提前列好采访提纲,反复推敲每个提问的设置及提问时机。起初两位负责连线采访的同学担心自己的提问无法调动学长的表达欲。在吴鸿芳的指导下,经过专业而细致的案头准备工作,学生们不再紧张,而是积极设想采访当天的情形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开始期待连线采访的公开课。
2018年11月26日一大早,吴鸿芳就带领学生前往教室,提前调试网络、麦克风,布置摄像机与灯光,等待这场精心策划的公开课拉开帷幕。课堂上,她还带领青年教师进行现场编辑指导和互动指导,还有9名学生担当采访、摄影、摄像、灯光师等角色,全方位展示真实的新闻采访现场。课上,沈烨冰和邹玥按照预先的构思,和高一天从金马获奖的现场聊起,再由浅入深地聊到电影、工作以及当年的大学生活。摄影、摄像、灯光也在有序推进自己的工作,大家都在现场真实体验着采访的分工与合作。在座每个学生都详细地做好了采访笔记,纷纷向高一天提问:“对你来说,你觉得电影的意义是什么?”“你觉得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哪一个更加重要?”对此,高一天也结合自己的经历一一回答,“十年前电影对我来说是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现在电影对我来说是一种责任与坚守。我是一个很执着的人,对于认定的事,我就要去做、去闯。”课堂在一问一答中十分活跃。吴鸿芳通过体验式教学,带动了广电系各专业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做主人,实实在在地体验一次记者这份职业的艰辛和责任。多年来,吴鸿芳一直专注于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不断尝试体验式、案例式、情景化等教学手段。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师生一致好评。
2019年吴鸿芳在讲授《电视节目策划》课程中,思考如何通过“专业融合+课程融合”来让课程更生动,如何通过“学界+实验+业界”的教学方式,把业界精英的实战经验引入课堂,她想到了自己2010届毕业生黄磊(现任原子娱乐传媒有限公司制片人总导演,研究生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并分入浙江卫视,先后担任《人生第一次》《中国梦想秀》《爸爸回来了》节目导演,《奔跑吧兄弟》总导演助理、编剧、统筹,2017年担任腾讯视频《王者出击》模式策划及执行总导演,2018年芒果TV《野生厨房》总导演及模式策划,其中《野生厨房》被评为湖南广电节目综合评估优秀节目,黄磊本人获得影视榜样2018年度综艺总导演),他出色的从业经历让吴鸿芳想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
吴鸿芳带领教研室青年教师一起策划,通过15天的事前准备、7天的后期制作、1万字的访谈内容、联合学校2017级传媒类专业所有学生参与制作,切身感受了一次真实的人物专访节目的策划与制作。2019年5月28日,在一号教学楼106教室2017级广播电视编导的学生迎来了一堂与众不同的公开课,在吴鸿芳的带领下,现场学生与广播电视学专业师兄黄磊来了一场特殊的隔空访谈,并细数综艺节目制作的神秘幕后。
原来半个月前,吴鸿芳联系到黄磊,提前征得对方的采访同意之后,便和学生们开启“头脑风暴”,讨论采访提纲,最终筛选出了19个问题,整理成文档,发送给黄磊并邀其进行个人录制。随后,吴鸿芳指导2017级广编专业张伟男、任振山等同学进行后期制作,利用近一周的课余时间,将一个多小时的原录制视频剪辑成为30分钟的访谈节目,为了节目效果,后期还加入音乐、综艺花絮,并配上上万字的同期声字幕。
访谈节目中,黄磊结合学生们提出的“从业中的个人优势是什么?”“综艺节目中的人设是事先安排的吗?”“如何将综艺有意思和有意义平衡好?”等问题由浅入深地讲述了自己从学生时代努力奋斗专注纸媒,到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电视台做综艺节目制作的经历。他向学弟学妹们知无不言地讲述了节目人设、路人设置、节目意思和意义的统一、节目效果等行业“机密”。
吴鸿芳将正在授课中的《电视采访学》与《电视节目策划》两门课程进行融合,既让学生切身体验了录播式的电视采访,又让学生实践了人物专访节目制作过程,并从访谈内容中获得了来自业界节目制作精英最前沿的节目制作方法和技巧。真正开展了“学界+实验+业界”授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比一”地把电视台录播方式搬进了课堂。
参与后期制作的张伟男同学说:“我从来没有做过这么长的视频,最难的就是内容取舍和字幕制作,整个过程让我体会到了录制一个访谈是多么不容易。”吴鸿芳和参与后期制作的学生们历时一周,每天在电脑前加班到晚上十点,最终视频合成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学生们在整个视频制作过程中学到了实打实的干货,懂得了节目制作精益求精的理念。
是老师也是妈妈,让学生感受幸福
吴鸿芳每天都会关注媒体动态,有用的都会穿插到相应的课程里面。“不看新闻,怎么教新闻。”吴鸿芳说。在手机订阅号里,吴鸿芳关注的公众号滑好几下都翻不到尾,影视摄像类、新闻日报类、教育版块类、科研成果类。她希望用最新最贴近的教学案例,给学生们丰富的课堂,让他们能幸福地享受专业学习的乐趣。
在吴鸿芳眼里,学生就是她的孩子,每当成为新兴媒体人的“大孩子”回到武汉,她都会请他们回母校给“小孩子”们分享成长经历。父母永远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即便毕业后那些没能从事传媒专业工作,但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幸福美满的孩子,她也会打心底替他们开心。吴鸿芳觉得,定义学生优秀不一定得看他个人在媒体行业做得有多顺利,而是在各自的岗位和生活里找到方向并能幸福生活。
从第一次上课的紧张到现在大胆创新教学改革,吴鸿芳不断拓展专业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成为了一名有教育情怀的优秀教师,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同事们的通力合作下,她收获颇多,并将和学校一起走向下一个、许多个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