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通社记者金晓雪 摄影吴庆华
下课铃声已经响起,16级软件工程2班的学生却没有急着出教室。“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JAVA的面向对象,掌握牢固后再学习其它知识也会很方便,就比如说我的一个华为公司的同学……”原来是他们的任课老师周斌还在和他们分享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周老师上课十分幽默风趣,经常会把他的一些经验融入到平常的教学里,课堂氛围变得很轻松。”班长李洪鹏说。
周斌2004年入职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研室的教师。今年是他入职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第15个年头,15年的岁月,学院大道旁早已绿树成荫,而周斌对教师岗位的热爱也只增不减。
同是新人 教师与学校一同成长
2004年的九月,酷暑未消,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坐满了奋笔疾书的学生们,汗水从他们的额间滑落,却仍挡不住他们求知的眼睛。讲台上的青年望着台下一张张认真的脸庞,责任感油然而生,攥了攥手中的书,他讲得更卖力了。这是第一次站上讲台的周斌,没有紧张,只有满腔激动。下课铃打响,学生们鱼贯而出,周斌也轻轻呼出了一口气,尽管做了很多准备,课程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但周斌仍担心自己会出错。回想起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情景,周斌依然怀念。“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让学生们真正学会、学懂这门课。”
那时候的校区还在汉口,那时候的教学条件还没有这么完善,但那时候的学生和老师却怀着十二分的热情拥抱这所新生的学校。襁褓中的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便和新生的老师同学一起在这秋季的枝头悄然成熟。
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一个难题渐渐萦绕在周斌心头。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前身是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所以学校最初的教学模式基本都参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教学过程中,周斌逐渐发现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我校的学生,“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这类211学校,在教学上可能重点偏向理论,但我们学校的学生却更需要学习技能的运用,这也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但如何实现转型?那时的周斌也十分困惑。
磕磕绊绊的摸索后,秉着“理论够用即可,着重培养应用能力”的理念,学校在转型,周斌也紧跟步伐,终于他摸索出了课堂转型的方向,即和一些专业对口的企业单位进行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实地考察以及企业座谈等方式,周斌切实地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教学体系进行调整,最终准确把控住每一个培养目标。
变的是大环境 不变的是初心
十五年,当初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早已增加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三个专业;教研室从曾经的一个扩增到两个;电子信息学院也改名为信息工程学院。当然,改变的不仅仅是这些,周斌也在不断地提升改变自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重要,在入职武工院后,周斌一直很注重这点,“更好地融入群体才能让大家信任你,尤其是学生,这样才能把知识更好地教给学生。”周斌笑着说。
同时,从2004年至今,周斌一直未间断过科研项目,共有29项之多。通过开发研究些项目,周斌的专业能力不断地提升,“专业知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特别是计算机。通过不断开发新项目,我就能不断接触到当前主流的或更前沿的技术和理念,从而保持并提升自己,跟上现代社会的需要,进而更好地将知识交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的知识。”涉及专业问题,周斌侃侃而谈。
如今,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这条路上越走越好,周斌也在其中昂首阔步。谈及未来计划,周斌则表示希望能紧跟社会发展的进程,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从而使得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跟上时代潮流。面对如今迎来的“新工科”时代,周斌发挥奇思妙想,将“新工科”中的“新”摘选出来融入现有的教学体系中,使得学校现下专业能够更好地迎合社会的发展方向。
从师长到兄长的转变 饱含对学生的热爱
在周斌的课堂上时常能听到他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周老师会经常激励我们,也会引导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些规划,离开了讲台仍然心系学生。”16级软件工程的卢杰敬佩地说。我们经常会听到“教书育人”四个字,在周斌眼中“教书”和“育人”是一个整体。“作为老师来说,不是把课上完就结束了,一个学生能不能很好的发展,‘育人’这个环节也至关重要。”周斌认为,教师首先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其次也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周斌希望他的学生走上社会那一刻就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好员工,并且有意识地进行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并服务社会。
周斌主要教授综合应用性的实践课程,基本采用案例引用式教学。在教授软件工程这门学科时,他带领学生一起自主开发学校后勤公寓管理系统软件。周斌希望通过开发这个软件,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开发软件的过程,在这门课结束时,学生最终提交的考核内容就是整个项目的相关文档以及最后生成的软件。而周斌也会以学校里正在投入使用的公寓管理系统为标准,对学生开发的软件进行等级评分。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周斌会时刻操心地走下讲台查看学生们的进度,若发现有些学生遇到困难,他就会停在一旁耐心指导。90分钟的时间里,80几分钟都在学生电脑旁驻足指导。
不仅是在课堂、在校内,学生离开了校园走入社会,周斌依然关注关心,学生们看待周斌的方式,也早已从敬重的师长转变为亲切的兄长。2009级的毕业生徐甦是令周斌印象深刻的学生之一。徐甦毕业8年周斌依然关注他的发展。在徐甦大一时,周斌便引导他如何去学习软件,怎么去着手软件的开发等。大三时徐甦如愿考上了计算机专业英国排名前四的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生,至今周斌仍会关心徐甦在英国的学习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