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办学十五载,回首相望,有那样一群为师者,他们在这里从教十五年,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他们秉持教书育人之信念,争做学生的引路人。有那样一群学子,他们拼搏不息,终得契机翱翔蓝天之上;他们拾起时间的碎片,拼凑出属于自己的完整的明天。
过去种种皆融入十五年办学路的点滴之中,那些熠熠生辉的人物,那些难以忘怀的故事,我们谨记于心,回顾属于他们的峥嵘岁月,携手走过我们的青春时光。
值此十五周年校庆之际,本网特开专栏,以柔软的笔触纪念学子对学校的情感,以温暖的视角凝视老师与学生的牵绊。追忆过往,珍惜当下,愿你我珍重再见。
学通社记者沈烨冰
今年是冯光华从教的第40个年头,也是他入职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的第15个年头。乌发亮眼,温文尔雅,年过花甲却神采奕奕,令人惊叹岁月对他的偏爱。
冯光华说,教书、育人、搞教研,是教师的本分。然而要做好这三样,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将自己的热心、耐心、诚心、信心和爱心注入工作中。
治院 刚柔并济
时光拉回到2004年,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前身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在汉口建校。冯光华带着教书育人的职责,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来到学校,就任外国语学院院长一职。15年的教师生涯,再回首,那些困难与迷茫成为了记忆中云淡风轻的一笔。
犹记2005年校区搬迁,新校区坐落在青龙山麓下,校区大了,外语学院招收的学生更多了,但与生源不符的师资力量和陈旧的教学设施,让冯光华倍感压力。那时的他一心扑在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上,只要不出差,每天不到八点,冯光华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而等他想起该下班时,墙上的时钟早已开始新的轮转。
冯院长简直是个“催”达人。“你项目报了没?进展到哪一步了?”“ 你的论文写了没?准备什么时候发给我?”面对学院的老师,他追着问课题申报;面对指导的学生,他追着问论文发表。只要你还没完成,无论你躲到哪,他都能找到你,问出那个你最熟悉的问题。“不逼不成才。”这是冯光华常说过的一句话。
“对待学院的改革发展,我们要‘刚’,对待教师的成长,我们要爱护。”
对于引入和留校的青年教师,冯光华与学院领导班子为他们的成长竭力创造条件,搭建各种平台。同时,在培养本院学生方面,冯光华秉持对学院和学生负责的态度,坚持任人唯贤、任人唯能。
教学 与时俱进
“学生学了这么多年英语,但是语言交际能力一直很缺乏,英语教学一定要在这方面加以调整。”冯光华说,教学改革像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充满不确定性。由于平时工作太忙,他只能利用寒暑假研究教改。
近几年,外语教学除了使用大学英语统一的教材外,还增加了时事新闻、西方文化、中国文化、英语电影等内容,这些都是冯光华和外国语学院的教师根据实际需求和教学情况逐渐增加的。冯光华认为,这样一来,能使学生接触真实地道、生动自然的语言。不少学生也表示“上课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活跃,英语学习变得轻松不少。”
至今冯光华仍然给自己布置每周有十多节课的教学任务。备课时,冯光华会仔细分析学生的知识水平,从不以某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衡量或者要求每位学生。上课时,总是提前十五分钟到课堂,做好各项准备。
翻开冯光华的教案,可以看到,每页纸张上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教学构想。而冯光华习惯将每章教案基本分为三个框架:导入阶段、新内容学习阶段和学生参与阶段。在课上,讲到人口老龄化”这一单元时,正逢国家推行二胎政策,冯光华便提前搜集相关资料,写入教案,再在堂上与学生们一同讨论“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危害”、“实施二胎政策能带来怎么的影响”,并将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带到了课堂,当做练习材料。新鲜的话题让学生们兴致盎然,纷纷用英语和他交流看法。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冯光华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当冯光华知道有“慕课”这回事儿的时候,他分外惊喜。冯光华挤出时间用在学习制作慕课上,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话筒、一个PPT课件的一对一辅导的录制方式,冯光华会在自己的慕课中补充丰富的课外知识,“教材更新得再快,也赶不上知识日新月异,拓展课外知识十分必要。”冯光华说。
“别看我年纪大了,我学东西可快着呢。”冯光华幽默地说。冯光华不仅把把自己的慕课发给学生观看,他还从慕课网上找到其他名师讲解的优秀课程下载下来自己观看学习同时也发给学生们观看,他认为慕课是一个科技的进步,得好好利用科技教学,与时俱进。冯光华还经常拿自己学慕课的这件事做例子讲给学生听,希望学生别忘记学习,得“活到老,学到老”。
授业 亦师亦友
熟悉冯光华的学生都说,他是一个对学生处处关爱、童心未泯的良师益友。一次,有位同学忘了交作业,怀着忐忑的心情独自去找他。冯光华笑着说:“不要耍单边,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嘛!”令这位同学感叹不已,“冯院长懂什么叫宽容。”
平时,学生们还会把跟读作业、对话练习的录音通过QQ或者微信发给冯光华。冯光华花大量的时间认真听,将纠正语音、语调的反馈一一发回给学生。
一张大沙发与冯光华不足15平米的办公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介绍说,沙发是给学生预留的位置。而这张沙发见证了每个学生从刚进办公室的迷茫不安到走出办公室时的自信坦然。
在一堂大学英语课结束后,教室里的学生收拾东西陆陆续续地离开,冯光华见到教室一角有位学生还坐着,原本收拾完东西准备离开的冯光华脚步一转,向那个学生走过去,“是遇到什么问题了吗?”冯光华问,原来是学生英语基础差,担心自己的专四和专八考试过不了。冯光华笑着安慰学生并留了他的联系方式。过了两天冯光华把那为学生喊到了他的办公室,原来冯光华为这个学生制定了相关的学习计划,考虑到该学生基础比较薄弱,所以冯光华给他分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的进行复习。令冯光华欣慰的是,最后这位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专四和专八。
冯光华对学生付出的同时也收获了学生们对他的信任与依赖,如今每一届都会有毕业生回校看望冯光华并和他诉说自己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冯光华的微信联系人超过一半都是自己的学生,学生找到了不错的工作、结婚生子了、出国留学了会在微信上和冯光华分享喜悦,也有学生工作不如意、遇上烦心事了也会在微信上与冯光华吐露一二。
“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要对学生多些鼓励和爱心。”时间就像飞驰的车轮,15年一晃而过,15年中,校区搬迁了,设备齐全了,教学质量提升了,仿佛一切都在变化,唯有一样是一直不变的,那便是冯光华的教育初心。